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主编 时间: 2025-07-17
△合影
探源楚式漆艺 公话传承创新
在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两位大师走访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磨鹰风筝等18个非遗工坊,观摩邹传志等传承人的技艺展示。李象群对学院“职教+非遗+产业”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将楚式纹样复刻等技艺系统融入课程,既培养青年技能与匠心,更让千年楚文化获得当代重生,打通了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融合通道”。甘而可则盛赞“荆作·楚生活”系列文创:“从战国图腾中提炼现代美学,传统底蕴正引领当代生活潮流。”
△李象群一行在传承院大漆图书馆合影
△陈岸瑛代表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向李象群赠送漆器作品
△许小兰代表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接收李象群赠送的雕塑作品
以漆艺塑屈原 铸文化新地标
李象群与甘而可一行冒着酷暑来到了纪南生态文旅区荆楚非遗工匠小镇项目工地。站在国家级非遗馆施工现场,李象群饱含深情地说:“这里需要一座屈原主题像”。
甘而可提出以大漆夹纻造像工艺塑造屈原像的构想——这项源自战国的技艺需经裱布、刮灰、髹漆等数十道工序,成品可历千年不朽。周剑石指出,雕塑赋予漆艺当代审美,漆艺为雕塑注入文化基因。大漆雕塑屈原像既是当代雕塑语言与非遗技艺的破壁融合,更是屈子的爱国情怀与非遗工匠精神的标志,必将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教育基地。陈岸瑛补充道,这座融合两种国家级技艺的屈原雕塑像,不仅开启了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共生的无限可能,而且将迎来“屈原回归楚地”的文化仪式,必将成为工匠小镇的精神图腾。塑像承载的不仅是精湛的工艺技法,更是华夏儿女的筋骨与魂魄,也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注脚。
△李象群与甘而可对谈
李象群与甘而可一行谋划国家级非遗馆屈原主题创作,这场跨越艺术门类的碰撞,不仅将催生首座大漆脱胎屈原塑像,更标志着荆楚非遗工匠小镇建设迈入实质性阶段。“我们打造的不是静态的展示空间,而是活态传承的生态圈。”陪同参观的许小兰介绍。
△李象群等在荆楚非遗工匠小镇工地现场合影
产学研创谋发展 擘画小镇新蓝图
在座谈会上,许小兰董事长向各位专家大师介绍了荆楚非遗工匠小镇及国家级非遗馆建设的规划设计及项目进展情况。她说,在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要论述指引下,荆州市委、市政府抢抓国家文化战略机遇,于郢都旧址纪南文旅区启动非遗工匠小镇建设。项目总投资3.2亿元,其1.5万平方米的核心建筑——荆楚非遗馆将于今年下半年竣工。
△荆楚非遗工匠小镇日间鸟瞰图
一座馆塑就文化新地标。非遗工匠小镇项目承载着宏大的文化使命,集非遗传承基地、荆作楚生活创客中心、工艺美术产业孵化基地于一体。场馆通过展示漆器、楚绣等千年一色的非遗精品和大漆文献,设置大师工作室、研学工坊、手工艺街区,致力于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荆作楚生活品牌。建成后将引进多个项目签约入驻,融合非遗研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大漆工坊、非遗民宿、文旅产业、乡村振兴等多种业态,通过“展示+生产+体验”的模式,让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从而带动非遗文旅、大漆产业链发展。
针对荆楚非遗工匠小镇的未来,专家们建言献策:李象群提议引入顶尖艺术教育资源,探索“活态遗产保护”与“数字艺术创新”双轨发展;甘而可主张深化跨界融合,借鉴徽漆与歙砚合作经验孵化时代创新成果。两位大师的真知灼见,为荆楚非遗工匠小镇擘画出充满活力的发展前景。
从“00后”匠人以大漆绘制青春,到大漆雕塑屈原像屹立楚都故地,荆州正以荆楚非遗工匠小镇为支点,撬动漆艺从技艺保护迈向文化复兴。这座百亩“漆艺之都”,正以学术为根、产业为脉、文旅为翼,融《髹饰录》古老智慧、多元共生现代基因、“一带一路”开放视野于一体,书写着非遗活态传承的湖北范式与荆州方案。
△暮色中的郢都城墙遗址上,李象群与甘而可并肩而立
髹漆千层,终成万华——非遗的荣光,必将在荆楚大地重焕新生,成为“民族的骄傲、世界的风景”!